作者: 来源: 中国文物信息网
美国博物馆协会定义:
一个以服务儿童的需求以及兴趣为使命的机构,机构空间的展览及活动都是以鼓励学习、激励好奇为出发点,那么它便是一个儿童博物馆。
有人形容美国孩子是在
“汽车和博物馆里长大的”。
中国儿童教育的问题:
1.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学校式制的应试教育几乎充当了教育儿童的全部角色。
2.大学教育还未普及,“高考”仍然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
3.基础教育的质量仍然以升学率来体现,因此考试成绩的好坏成为衡量孩子的标准。素质教育的呼声“轰轰烈烈”,应试教育的行为“扎扎实实”。
1996年美国著名的政治杂志《华尔街》公布:
2010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调查表明:
中国儿童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
目前儿童教育质量意识和质量标准的偏差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教育产出和社会需求的不适应。
另一方面,博物馆儿童教育也存在问题:随着社会对儿童教育的重视,教育渠道日趋多元化,除了学校制式教育,还扩及博物馆、图书馆、动物园等非正式教育环境。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实物藏品、有组织、非营利、借展示与教育增加知识修养、提供全民休闲活动的机构,博物馆本该担任重要的角色之一。
但事实上,传统博物馆常常忽视儿童观众,关注儿童的教育功能更是无从谈起。
博物馆内展览内容、展品的高度和展示手段,主要依照成人标准,不适用于儿童。儿童教育功能的实现主要依靠展品和讲解来代替。
中国博物馆中儿童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例如在美国不论大小博物馆都设有教育部门,或被称为教育服务部、公众教育部,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是其教育活动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但在中国,只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城市的博物馆设有教育部。为儿童量身定做的教育活动虽存在,但不多见。
在强调博物馆重视儿童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儿童博物馆作为一类专门针对儿童的特殊博物馆,必将在儿童教育功能上发挥更基础的作用。其作用表现如下:
1.有助于开发我国儿童潜能,积累博物馆儿童教育经验。
儿童阶段是人生模仿性最强、可塑性最高的时期,如果能接收适当的教育,具备发展环境和丰富经验,潜在的天赋就能发挥。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如果接触实物、实际操作,借由观察、分类、预测、描述和推理一系列过程,学习情绪高、持续久、比较有成就感。
儿童博物馆的主要作用在于发现并发展儿童的潜能,通过营造孩子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鼓励儿童动手操作、得到接触实物和参与活动的机会,以一种新的方式,将思维、概念与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发现和发展自我。
1974年,史密森学院在馆内为儿童开设了一百平方米的房间,孩子目光所能触及的都是花鹿、企鹅等动物标本,抽屉里是形状各异的矿物,孩子可以在这个天地里自己去摸、去看、去想、去问。该学院在不断积累儿童教育经验的同时,开创了重视儿童教育的风气。
2.有助于支援学校教改,推进儿童全面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说:“博物馆并不能独自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因为孩子们并非住在博物馆中但如果博物馆和家庭、父母、学校及其他机构协同工作,那么他们就能够真正帮助孩子们去理解周围的世界,而这正是我所认为的教育的目标”。
儿童博物馆将通过探索一种校外教育的新模式,让孩子们处于一个容易理解的世界,培养创造力、鉴赏力、独立发展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互补机构,教育机构的组成部分,将与学校、社会共同携手担负起今日教育儿童的责任,还孩子轻松愉快的空间。
3.有助于推动展览信息的传播,培养未来观众。
从横向看,一位儿童少年参观了博物馆,家长随行,信息可能以线性传播或网络传播,甚至裂变传播的方式传递出去,后可能几个人甚至一个班或更多的人知道,家长的朋友、同事也知道,展览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
从纵向看,今天培养一位学生观众,即是培养一位明天的成人观众,甚至是又培养了一位新的明天的学生观众。社会影响的累积会产生广泛的综合效益。据统计,我国大中小学,加上各级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合计有两亿人,几乎占全国总人口的1/5,数量不容小觑。
目前美国3亿多人口,6000多万儿童,每2万多儿童就有一个儿童博物馆,我国有3亿多儿童,却只有寥寥可数的几家儿童博物馆或者博物馆中的儿童馆,这些又仅仅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上的格言:“我听过就忘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究竟什么才是儿童成长真正需要的?
究竟什么才是社会必须的投资?
一个国家,它当代的儿童教育的高度也将是这个国家未来所能够达到的高度。在这场儿童教育革命的赛跑中,中国已经晚了100多年,难道我们真的要瞠乎其后,输在起跑线上?
文章来源于中国文物信息网,内容有部分删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