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婧景来源: 《博物馆儿童教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儿童教育受关注度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儿童教育的非营利性机构——儿童博物馆的出现。创办面向儿童的专业博物馆,不但为儿童展览提供专门场所,而且成为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的必然选择。
19世纪末,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兴起,儿童教育开始受到重视。1899年12月16 日,在布鲁克林中心博物馆艺术馆长提议下,布鲁克林艺术科学学会在美国纽约市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Brooklyn Children’s Museum)。这所博物馆的问世,寄托了儿童教育革新的梦想,是送给全世界儿童的礼物。一种“由触摸实物而展开的发现式学习”的崭新理念逐步得到社会认同。
--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儿童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1913年8月1日,波士顿儿童博物馆(Boston Children's Museum)作为美国第二家儿童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它在儿童博 物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便于科学教师交流标本和思想,在当地的中小学教师协会推动下,博物馆应运而生。如今它已被誉为世界最好的儿童博物馆之一。1917年年底,第一家为学校建立的儿童博物馆——底特律公立学校协会儿童博物馆诞生,它成为博物馆和学校校际合作的滥觞,是后来许多儿童博物馆学习的典范。
1925年12月6日,世界上最大的儿童博物馆——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Children's Museum of Indianapolis)问世,它的特色表现在其获得了社区领导者、教育者的支持,融入了社区的力量。此后,又有3家儿童博物馆相继开放。这个时期,约翰•杜威 (John Dewey)和玛利亚•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的教育观点受到普遍欢迎。杜威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认为儿童要“做中学”;蒙特梭利则强调教育设施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过程中对于不同器械的使用和体会交流需同时进行。他们的理论对博物馆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促进了该时期的儿童博物馆科学教育的发展。儿童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不断吸收知识,获得学习的愉悦与成就。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儿童博物馆的重大变革时期,各地开始积极建设,蔚成儿童教育的新事业。此时期最成功的进步,就是用“互动式”,“参与式”概念取代了 20世纪20年代所强调的“动手操作”。动手操作只是一个机械化过程,互动是一种脑力劳动,从手到脑,实现思考。当时推动这个革命性做法的重要人物之一便是1963年就任波士顿儿童博物馆馆长的斯波克(Michael Spock)(被称为“儿童博物馆运动之父”),他对儿童博物馆的理念和陈列设计进行了重新定义,向儿童提供互动性的展示。1964年,他首次举办“里面是什么(What’s Inside)”的互动展览,这个实验性展览广受欢迎。这位馆长把展厅中的玻璃柜子移 开,使参与性互动的展示成为可能。各种展品诸如:烤炉、抽水马桶等被剖开,互动展示其中蕴藏着的科学原理。斯伯克馆长表示该展览的优势在于 “通过与实物和实际空间的直接互动体验提供了信息”。自此,以儿童为中心的互动式展览 广受推崇。
随着儿童博物馆展览策划理念的推陈出新,相映成趣的是儿童博物馆数量激増。1975 年,在美国大约有38个儿童博物馆;从1976年到1990年增加到了 80个;到2016年又新建了 125个。与之相伴的是该时期儿童博物馆的观众数量亦在增加,至2001年,儿童博物馆参观的人数比1991年的人数多出两倍。据儿童博物馆协会数据统计,2007年全美超过 3000万儿童及其家庭参观了儿童博物馆。
截至21世纪初,世界各地已有300余所儿童博物馆。在亚洲,1995年,韩国首尔成立了三星儿童博物馆; 1997年,日本大阪创办了大阪儿童博物馆(Kids Plara Osaka);中国台湾从1994年以来,先后成立了台北探索馆、袖珍博物馆、海洋生物博物馆、科学工艺博物馆等。目前,美国、日本等国家儿童博物馆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在数量上,美国位居首位,占世界儿童博物馆的90%以上。美国蜚声海外的儿童博物馆有:布鲁克 林儿童博物馆、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休斯敦儿童博物馆、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请触摸博物馆"、麦迪逊儿童博物馆、芝加哥儿童馆、拉哈巴儿童博物馆、奥马哈普利茅斯儿童博 物馆、爱贺顿市探索儿童博物馆、林肯儿童博物馆等。此外,美国拥有健全的儿童博物馆网站和为数可观的儿童博物馆书籍。 “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hildren's Museums,简称ACM)成立于1962年。同时,欧洲儿童博物馆学界也认识到了此类协会组织的枢纽性作用。1994年,欧洲儿童博物馆专业协会成立,并倡导“动手做”(Hands On!),此协会汇聚着来自欧亚的众多儿童博物馆界精英。此外,诸多专门博物馆比如综合、民俗和科学技术博物馆内纷纷开始创办儿童专区,面向儿童布展。
纵向比较国外儿童博物馆逾百年的发展史,我国儿童博物馆的诞生时间较晚;横向比较 国内综合、民俗、科技、历史、遗址等诸多类型的博物馆,我国儿童博物馆类型的出现时间亦较晚。
--上海儿童博物馆
19世纪40年代,受西方文化影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近代博物馆应运而生。1988年,全国文化系统博物馆有903座,包括非文化系统在内已有约千座。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2000余座,至2015年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 物馆已达到4692家,业已形成蓬勃之势。虽然博物馆数量盈千累万,但是中国第一所儿童博物馆——上海儿童博物馆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出现。此外,它的问世并未广受推崇。其后约10年内,中国这座首家儿童博物馆始终是形单影只。直至2004年年初,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准备筹建中国首家儿童博物馆。当初预热宣传曾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可4年后最终却因“二次报批,未获得市发改委批复”而流产。为什么2004 年才开始筹建的儿童博物馆被称作中国首家博物馆?因上海市设立的儿童博物馆,属于美资,于美国注册。由此得见,公办儿童博物馆在现行制度下的发展并不乐观。随着办馆主体 多元化,充满锐意改革的民办儿童博物馆相继出现,推动了我国儿童博物馆发展的第一个小高潮。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王宁宁女士,赴美求学归国后,为把美国的儿童教育理念引入中国,在上海创办了互动式儿童博物馆——上海互动儿童探索宫。2010 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张旎女士,放弃继续在美攻读博士的机会,为“将美国儿童博物馆带回国内”的梦想付诸实践,在北京创办了颇具特色的儿童博物馆——豆豆家科技馆。 2013年4月25日,在老牛基金会资助下,中国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揭牌。2015年5月31日,由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三方合作的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正式对外开放。三家儿童博物馆的陆续面世,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博物馆学界进行儿童教育的信念和行动,另一方面也打破了上海儿童博物馆一枝独秀的僵局。儿童博物馆在中国,走过了近20年的风雨历程,实现了从无到有并逐步完善的过程。
回眸国内外儿童博物馆发展史,经由对比发现:国内第一座儿童博物馆(1996 年)的出现,距第二座的诞生(2004年)有近10年时间。直至20 世纪70年代初,世界上儿童博物馆数量仅十几座,这种互动参与式展览的概念在20世纪70 年代末才被真正接受和理解,并在20世纪80年代呈现蓬勃发展之态势。据上可见,国内目前儿童博物馆发展现状与国外儿童博物馆现象产生之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依据国外儿童博物馆发展历程,儿童博物馆概念被真正理解和接受还需待一定时日。
文章来源:《博物馆儿童教育》 作者:周婧景,部分内容有删减。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