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深圳市儿童福利会
谈到博物馆,大家的第一印象是否是一个具有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场所呢?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种专门为孩子设计的博物馆——儿童博物馆!
——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
“儿童博物馆”的概念最早诞生于美国,美国儿童教育博物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hildren’s Museums,简称ACM):认为儿童博物馆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提供儿童在博物馆环境里通过玩乐和探索进行学习的地方。我国学者金鑫、杨梦萍则认为:儿童博物馆是以儿童为主要对象,为其提供体验自然、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场所,它是一个扩展感官体验,刺激想象力,儿童能自由交换意见的寓教于乐的教育设施。
简言之,儿童博物馆是以儿童为中心,服务于儿童的社会教育机构。
国外一般将博物馆划分为四大类: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和特殊博物馆。按照西方博物馆的分类标准,儿童博物馆属于特殊博物馆。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儿童博物馆放弃了传统博物馆的收集、保存与研究功能,其展览并非侧重于收藏品,而是以趣味性主题展示为基础,让儿童亲自动手体验,并针对儿童进一步的延伸其功能,如:探索、体验、交流互动、发现、深化认知等。
1899年,第一家围绕儿童的特点进行设计、构思,将儿童作为中心的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在美国纽约创建。一百多年间全世界儿童博物馆林立,截至2020年底,全世界19个国家/地区已有400多所儿童博物馆,许多大中城市均有儿童博物馆,有的还不止一家。在亚洲,韩国、日本、印度的主要城市均有儿童博物馆的一席之地,在儿童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
我国的儿童博物馆建设起步比较晚,目前,仅在上海、北京等地建起了几所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博物馆,但是许多热爱博物馆教育的人士与机构正在不断探索,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社会对于儿童博物馆的重视,其教育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儿童博物馆独有的教育理念主要集中在:
1、知识的系统性;在某个主题下,配置相关的分支内容,串联起来,改变零碎的拼凑情况,使之成为一个有关联性、系统性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加深、巩固儿童学习成果。
2、符合适应儿童年龄阶段的需求;专门针对特定年龄阶段范围内的儿童,充分满足这个阶段儿童的理解能力及成长需求。
3、独特的亲情陪伴、互动方式;采用“浸入式”教育,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引导儿童进行快乐学习,强调儿童在家长的陪伴、互相影响下共同学习,加强情感联络。
4、采用“问答式”传输知识;改变传统博物馆固有的灌输式教育,而是采用“引导式”、“问答式”展示知识,有问有答,在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下,保护其创造力、想象力,鼓励儿童思考,启迪儿童思想。
5、现代科技的应用;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沉浸式体验教学,增加互动性、趣味性、增强体验感。改变传统博物馆沉闷的展示方式,让儿童在更感兴趣的前提下学习到知识,亦能启发科学意识。
儿童博物馆对提升儿童综合素质、增加兴趣、发挥潜能、增强审美等方面均能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随着我国儿童博物馆数量的逐渐增加,今后也将成为国家政府完善儿童教育工作的创新平台,对儿童的发展和需求进行儿童教育研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