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超级管理员来源: 本站
儿童能力初期萌芽是尤其可贵的,我们引导儿童初期自然趋向的途径能固定儿童的基本习惯,能确定后来能力的趋向。
——杜威
当我们的孩子从婴儿时期的牙牙学语到幼儿阶段的自我表达,又从独立的自我表达到形成寻找同伴交往的社会意识,再从社会交往意识到萌发责任感的父母“小帮手“。在循序渐进的成长阶段里每一次的变化、每一步的提高,父母都需陪伴着孩子、给予孩子最大的鼓励与指引。而3-6岁作为儿童思维培养黄金启蒙期,父母对于此阶段的孩子如何展开教育,使其能得到身心全面发展,这才是关键所在。
01幼儿3-6岁重要发展历程
3-4岁幼儿小班阶段
相关研究表明,孩子教育发展过程中语言的爆发期是在2-5岁,所以此时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是旺盛的。他们从使用简短的打招呼语言正在过度到使用较完整的句子;从理解简单的礼貌用语、认知词汇到完整句子的理解与运用;从单一的图像理解到复杂的图文理解。并且身体发展也在发生变化,能从简单的肢体动作锻炼发展到灵活运用肢体协作。所以这个阶段,正是需要父母给予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锻炼的机会,为之后的成长做更好的铺垫。
当孩子语言的倾听与理解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为日后的读写能力提供扎实的根基,同样,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日益提升,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会逐渐建立,让孩子身心体魄能全面得到提升。
4-5岁幼儿中班阶段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情商及智商正在不断发展,对于外界学习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此时幼儿特别喜欢寻找同伴一起玩耍、挑战有趣的事情、完成某项属于他们的任务。因为这样的任务能更好激发幼儿自我思考、判断、与萌芽团队协作的能力,帮助幼儿感受集体的力量,发展良好的规则意识,建立与他人多种交流关系。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初步学习管理的能力。
5-6岁幼儿大班阶段
幼儿的自我意识与责任感在5-6岁正是蓬勃发展的时期,此时他们不再完全“听从”父母或老师的想法,而是遵循自己内在的想法。所以此阶段孩子行为表现为独立性、主观性与矛盾性。矛盾性是在于幼儿想展现自己作为“小大人”的本领,但基于年龄认知的局限性会缺乏对事物的全面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需要了解该如何与孩子沟通,才能更好指引孩子,帮助其建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发展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02父母言传身教的五个关键点
3~6岁的幼儿在这个阶段会有处于不同的敏感期,而如何让孩子能够在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关键在于父母做好言传身教,才能让处于敏感期的孩子能智力迅速发育,快速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同时拥有很强的安全感,对自己也充满信心。
1.尊重孩子,鼓励孩子的独立
孩子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喜好及行为。所以当孩子处于深入探索阶段时,我们需要给予在安全情况下最大范围的空间与尊重。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一些“小实验”,作为父母,我们只需要放开自己的双手及思想,可以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适当的出现给予一定的帮助,但更多的是我们安静且耐心地去观察。最终不管结果是否完成,更重要让其在过程中发现自己双手的伟大、自己个体的能力,了解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想法、行为对事物进行支配并获得一定的结果。让孩子形成独立性探索、独立性实践的勇气和能力。
2.塑造良好的边界感
养和育,是一条布满了荆棘的崎岖之路。在这条道路上,每个人的脚印都不一样,有深有浅,有快有慢。孩子良好的边界感与规则感并不是突然间迸发出来的能力,如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长大了就懂了,进入社会就知道了”等错误认知。其实孩子的每一步都是先在家庭中得以培养,从而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练习,最后在社会中得以运用,所以家长们自身对孩子培养的观念便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的边界感就是:领地要清晰,父母和孩子是不同的个体,会有交集,但也需要给彼此独立的空间,这个空间是有边界的,不能随意侵入。或许中国大部分父母都能做好与孩子之间的依存,但是很少有父母能做好抽离。而良好的边界感需要父母以不同的规则意识、规则呈现,它能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内心安稳的世界,让孩子保护自己的同时不侵犯他人。
3.与孩子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
沟通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能彰显父母教育智慧之处。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其实反之。我们要深知孩子当下的发展与创造是无穷的,因成人的智慧与发展相对已受到社会的固有限制。所以在沟通中我们需要降低自己的已有经验,以孩子的视角、孩子的认知、孩子的评判去进行沟通。而不是站在最开始“孩子是我们”的角度。
当我们能学会了解孩子的世界,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性将会有无限的可能。
4.让孩子感受父母的正能量
孩子自出生时睁开眼脸第一眼见到的就是父母,在不断成长过程中指引最多的也是父母。有句话说的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语中强调的就是父母谆谆教诲及正能量的影响。
父母在孩子不同时期需要扮演不同的“正能量”,在孩子还不会开口说话、蹒跚学步时,父母更多的是保护孩子并小心翼翼地呵护其成长。而对于3-6岁阶段,孩子独立有自主想法时,父母需摇身一变成为“知心大哥哥/知心大姐姐”,在不断倾听中传达“何为善意、何为恶意”。同时父母与孩子相处时,应该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自己与周围人事相处时是如何“传达善意的”。因为孩子就如同海绵吸收水分,在这些不经意的时刻吸收着父母给予的“养分”。
5.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勇气
何谓勇气,它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而孩子的勇气和责任感是从何而来的呢?有家长认为是与生俱来的,也有人说是后天培养的。其实两者皆有,但后天因素产生的影响更深远。首先孩子的责任感体现并不像我们成人所想的那么空洞、远大。比如当一位3岁的小孩能每天自己背着书包、自己系鞋带、自己穿外套去上学时,这就是他的责任感。对于孩子的责任感教育,父母能做的就是两件事,第一做好父母责任范围内的事情(如:准备早餐),第二相信孩子。
孩子的勇气体现在她愿意为自己的行为去承担后果,“可能是努力了没有完成的小事情,可能是知道自己做不到而不知所措的心情。”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勇气时,需要接受孩子的“小错误”,不要因此发脾气、实施惩罚行为,只需告知他背后的缘由,并让孩子知道你始终相信他、包容并理解他。这样的培养,孩子才能收获更多面对困难的勇气。
03给父母的实操建议
1.故事中教育孩子
3~6岁的小孩正处于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既有点懂道理,又不爱讲道理。所以故事是教育的最好载体,与其对他们进行说教,不如把教育内容融合到故事当中去。不论是读绘本或者是家长自己编故事,把你的教育融合在故事中,孩子更能理解。与其三令五申的要求他不能乱扔垃圾,不如给他讲一个“垃圾怪兽”的故事吧!
2.游戏中训练孩子
3-6岁孩子基本活动还是玩游戏。但是家长对于游戏模式可以从模仿到创新到体力再到智力方面转变。因为现阶段的孩子是进行专注力和自控力训练的最佳时期。比如在玩捉迷藏的时候,有些孩子找人需要在蒙眼倒数,有的小孩不能等到倒数结束就开始找,或者在倒数时候会偷看,这个时候就是培养孩子自控力的契机。家长可以鼓励他在蒙住眼睛时注意从细微的声音来判断大人的方位。或者与孩子进行锻炼反应小游戏,比如3-4岁的孩子,家长可以与孩子玩:“妈妈喊红灯宝贝就停住不动,妈妈喊绿灯宝贝就开始活动;”4~5岁孩子,家长可以将游戏变得复杂一些:“妈妈喊绿灯宝宝要静止不动,妈妈喊红灯宝贝便开始活动”等。不管是什么样的游戏,家长可以在以往的简单模式中,逐渐增加难度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挑战。
3.在尝试中寻找兴趣点
针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一个定制化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会有不同。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要快乐的成长,不要求他去上兴趣班,而有的家长则觉得不能落后别人半步,报了一堆兴趣班。
其实这个阶段的兴趣班主要是让孩子接触不同的领域,再慢慢的发现他的优势和擅长,并不是功利教育。所以对于兴趣班,父母可以让他多尝试几种,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家长们也可以发现孩子最适合哪一个领域。想要孩子快乐成长的父母,也无需对兴趣班有“特殊”看法,因为兴趣班其实也是孩子建立社交的一个良好平台,所以家长不宜完全将孩子隔离在兴趣班之外。
幼儿教育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化的事情,家长们千万不要报以“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教育的事情就交给老师吧”的心态,“家与园”的合作互为补充才是最好的。好的教育如同春雨入夜,润物无声,请父母们用耐心、爱心和细心去浇灌孩子,定能培育一颗林中秀木。